清明掃墓後不適?中醫有說法
- Ken Au
- Apr 4
- 3 min read
Updated: Apr 8

清明時節慎終追遠,少數人在拜山掃墓後可能出現一系列不適症狀,包括突然的心痛、頭面青暗、發冷發熱、精神恍惚等。這些現象在中醫理論中有其獨特的解釋,與元氣的盛衰息息相關。
元氣決定疾病預後
清代醫家徐大椿主張:「臨床不視症狀如何,只以元氣存亡來判斷病情預後吉凶,百無一失。」(故診病決死生者,不視病之輕重,而視元氣之存亡,則百不失一矣。)這一觀點至今仍然適用。元氣,即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動力,決定了人體抵抗疾病和自我修復的能力與表現。
疑難雜症與元氣關係
凡是久治不愈或卒然危重的疑難雜症,大多涉及到元氣虧損。但元氣損傷有輕重之別,治療難易程度亦不同,不可一概而論。實際臨床中,我們常見一些患者對環境變化極為敏感,容易得病,這正是元氣虧損的典型表現。
清明與元氣養護
清明時值春季逐漸轉向夏季之時,此時陽氣持續升發,氣候漸趨溫暖濕潤,萬物生機盎然,正合「氣清景明」之象。然而,這過渡期尚蘊含一些陰氣,可使陽氣受到消耗與抑制。
古代醫家認為,在陰氣較重(如墳場墓地)的地方逗留後,體質較弱者容易觸冒邪祟,導致突然出現一系列症狀。從實質上講,這是元氣不足者在特定環境下的反應,即《黃帝内經》所言的「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其症狀可包括:
心痛
頭面青暗
發冷發熱
小便異常
精神恍惚
手腳冰冷
全身起雞皮疙瘩
莫名的周身不適
更甚者會昏厥,或神志不清、胡言亂語。這一類疾病,在脈象上會表現為不規則,時大時小,或兩手脈象差異極大,猶如兩人脈象。
元氣損傷的治療
對於元氣損傷,中醫一般多採用扶正法,即使用補益藥物。但正確的做法是要動態地根據病邪的屬性和相對輕重來決定使用補益藥物的適當時機與比重,以這類古人稱之爲「中惡」的疾病爲例,則要先行通陽、散寒、祛濕、辟穢之法,而且有相應的特定藥物與方劑。臨床經驗表明,遵循這樣的治療原則往往能很快地取得良好效果。然而,有些嚴重的元氣損傷病例,調理需時。
清明養生建議
飲食調護:注意飲食衛生與避免生冷、黏膩或難消化之飲食
特殊人群:孕婦、嬰幼兒、重症者應避免前往掃墓
時間選擇:選擇日間陽光較充足的時段拜祭,事前確保充足睡眠
防護準備:隨身攜帶合適的中藥,和準備一些薑茶
著裝保暖:著裝要能防風保暖而透氣
身心調節:避免疲勞或過度哀傷
及時補充:適時飲食,補充體力
事後調理:返家後以辛香藥草沐浴
「百善孝為先」,大家無需因擔心不適而不掃墓,體質較弱者諮詢中醫師作好準備便可。掃墓後若感不適,中醫藥能有效改善這些症狀,助您恢復元氣。
結語
清明時節的養生智慧,體現了中醫「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我們在孝親祭祖的同時,也應關注自身元氣的保護與培養。通過遵循中醫養生之道,順應節氣變化,護養元陽,方能卻病延年。
元氣為本,是中醫治療的根本指導思想。無論是疑難雜症還是節氣養生,都應以培養元氣為根本,這樣才能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