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療法喚醒昏迷年長女患者:非藥物治療的臨床思路
- Ken Au
- Apr 2
- 2 min read

經絡是中醫理論中非常重要的部份,無論診斷或治療都離不開。更有「學醫不知經絡,開口動手便錯」的說法。
近期有一位年長女患者,原有數天大便未解,隨後出現左眼結膜下出血,繼而陷入昏迷送院。西醫各項檢查(包括腦部及腹部掃描)未見明顯異常,僅見血鉀水平低,糾正之後依然不醒。初診時已神昏3天,目閉不開,默不作聲,呼之不應,但見下肢、面部與頸部存有無意識或疼痛誘發之運動反應。
透過中醫四診收集到的特徵包括:
• 額面色赤,觸熱明顯
• 手掌背及腹部膚溫較高
• 寸口脈軟數,頭維、趺陽脈盛
• 過去一周僅解大便一次,小便深黃
• 下肢部分特定穴位有明顯陽性反應
中醫辨證思路:
綜合望診、把脈、經穴診察所得,此症狀組合符合腑氣不通,熱擾心神的證候。《傷寒論》中就有提到這種情況:「……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裏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雖然腹部沒有明顯照得到、摸得出的腸道梗阻,體溫也沒有達到發燒的標準,但這仍是需要儘快通降腑氣的胃腸實熱證,否則出現變證則更難救治。
神志活動受衆多因素影響,因此診斷與針對性的治療十分重要。這例屬於胃腸之熱上蒸所導致的神識失常,與西醫所關注的器質性病變有所不同。因此昏迷患者除了完善現代醫學的各項檢查之外,中醫辨證或能提供額外的思路。
非藥物診療策略:
由於患者身處西醫醫療環境,我們採用了不干擾西醫程序與病房安排的外治手法:
1. 經穴滲透:精選推拿介質,氣味滲透,促進流通。
2. 點穴治療:選擇關鍵穴位,以指代針,適度刺激。
3. 進階推拿:次序方向分明,順應氣機,疏通經絡。
4. 手法變通:借用小兒推拿之複式手法,以作退熱。
治療之後,經穴診察見好轉跡象,更見腹部一處透熱如掌心大。
不足一天,病人甦醒,漸能對答。
Comments